《孤独六讲》- 蒋勳
还记得不久前我说过翻阅着一本深感兴趣的书籍吗?唔...就是标题上写着的这本书。
一本不停不停地在飞行时开拓我的思维和令我有所深思,重新理解和重整后,以一个新的平衡观点去待人处事。
与你分享以下少许的重点小抄。
这本书从自序的开始,的确深深地吸引了我。
这六讲分别为:
情欲孤独、语言孤独、革命孤独、暴力孤独、思维孤独、和伦理孤独。
序...
“我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,我知道,自己是彻底的孤独的,我所有的情欲只是无可奈何的占有。”- 情欲孤独
“我试图用各种语言与人沟通,但我也同时知道,语言的终极只是更大的孤独。” - 语言孤独
“我试图在家族与社会里扮演一个圆融和睦的角色,在伦理领域与每一个人和睦相处,但为什么,我仍然感觉到不可改变的孤独?” - 伦理孤独
“我看到暴力者试图以枪声打破死寂,但所有的枪声只是擊向巨大空洞的孤独回声?”- 暴力孤独
“我看到革命者的呼叫:掀翻社会秩序,颠覆阶级结构!但是,革命者站在文明的废墟上喘息流泪,他彻底知道革命者最后宿命的孤独。” - 革命孤独
“人类数千年来不断思维,用有限的思维图解无限的孤独,注定徒劳无功吧。” - 思维孤独
我的《孤独六讲》在可动与不可动之间,也无需人聆听却陪伴我度过字符的孤独岁月。我的对话只是自己的独白。-蒋勳
情感的孤独篇...
尝试以另外一种角度读解新闻,不论谁对谁错,谁是谁非,而是去找寻那一个隐约的声音。当我们随着新闻媒体喧哗,对事件中的角色指指点点是,我们不是在聆听他人的心事,只是习惯不断地发言。每个人都急着讲话,每个人都没把话讲完... ...
『我可以在父母面前感觉到非常孤独。』这是一句触怒儒家思想的陈诉,却是事实。在我青春期的岁月中,我感到最孤独的时刻,就是和父母对话时,因为他们没有听懂我在说什么,我也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。而这并不牵涉我爱不爱父母,或父母爱不爱我的问题... ...
先有结局,就不会有思考、推理的过程。个体的独立性应该表现在敢于跳脱大众的语言、说出怀疑和不同的思考方式而不是结局或结论。用于说出不一样的话但要注意的是这不是结局;如果你认为这是结局,就会以为『他只是在作怪』,当你抛开结局的想法是,才能理解对方是在提出不同的想法。『逻辑』(logic)就是『不同』的意思。你从正面,我从反面,以后才能『合』,才有思考可言。而如果只有一面倒的意见,思考便无由产生。好的文学要提供的就是一种『触怒』... ...
“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,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。所以,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,写诗给自己,与自己对话,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,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。也可以自我检视一下,在没有声音的状态下,你可以安静多久?没有电话、传真、电视、收音机、电脑、网路的环境中,你可以怡然自得吗?”
有时候你会发现,速度与深远似乎是冲突的。当你可以和自己对话,慢慢地储蓄一种情感,酝酿一种情感时,你便不再孤独;而当你不能这么做时,永远都在孤独的状态,你跑得越快,孤独追得越紧,你将不断找柏拉图寓言中的另外一半却总是觉得不对;即使最后终于找到『对的』另外一半也失去耐心,匆匆就走了。『对的』另外一半需要时间相处,匆匆来去无法辨认出另外一半的真正面目。凡所有你认为可以简化的东西,其实都很难简化,反而需要更多时间与空间。与自己对话,使这些外在的东西慢慢沉淀,你将会发现,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你的另外一半。因为你会从他们身上找到一部分与生命另外一般相符合的东西,那时候你将更不孤独,觉得生命更富有,更圆满。
孤独和寂寞不一样。寂寞会发慌,孤独则是饱满的,是庄子说的『度与天地精神往来』,是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,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。李白:花间一壶酒,独酌无相亲;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。这是一种很自豪的孤独,他不需要有人陪他喝酒,唯有孤独才是圆满的。孤独是一种福气,怕孤独的人就会寂寞,越是不想处于孤独的状态越是去碰触人,然后放弃反而会错失两千年来你寻寻觅觅的另一半。
孤独感-无所不在...你怕吗?
Comments